首页
>
资讯
>
ICMRA 总结协作混合检查试点,探索“一次检查,多国认可”
出自识林
ICMRA 总结协作混合检查试点,探索“一次检查,多国认可”
2025-03-25
国际药品监管机构联盟(ICMRA)于 3 月 5 日发布了“ICMRA 协作混合检查试点(CHIP)总结报告”,首次全面披露其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的混合检查试点成果。该试点目标是通过“现场+远程”协作模式,优化药品生产设施检查流程,减少重复检查,加速关键药品上市审批。以下是报告的核心内容。
试点背景和目标
1.全球监管痛点
药企在药品获批后,常需因新增生产场地、工艺变更等提交CMC变更申请,但不同地区的监管要求、检查流程及时间表差异显著,导致全球同步变更耗时冗长(甚至数年)。ICMRA的上市后变更联合审评试点报告已于1月份发布。
此外,同一生产设施需接受多国监管机构重复检查,企业负担加重,供应链效率受限。这一痛点就是本报告的主题。
2.ICMRA的应对策略
2022年6月启动CHIP试点,探索“协作混合检查”模式:由一家监管机构(如FDA)作为现场主导,其他机构(如EMA、瑞士药监局等)通过远程参与,共同完成对同一设施的检查,最终形成统一缺陷清单和检查报告。
目标:减少重复检查、缩短审批时间、提升全球药品供应链韧性,尤其针对诸如疫情爆发时的亟需药物及关键医疗产品。
试点实施关键成果
1.流程与工具创新
标准化协议:制定《检查操作指南》、《企业参与预期文件》及统一时间表(150天全流程),明确角色分工(如CHIP协调官)、IT平台使用(Microsoft Teams、SharePoint)及文件共享规则。
协同决策机制:通过联合检查团队达成缺陷共识,如瑞士药监局与FDA在第二次试点中实现单一检查报告和整改计划(CAPA)。
2.试点数据亮点
完成3次混合检查:涉及吉利德(新增制剂生产设施)、罗氏(新增原料药设施)等企业,覆盖美、欧、日等9个监管机构(含观察员)。
审批效率提升:平均审批周期约110-119天,与常规流程相当,但减少重复检查次数。
企业满意度高:83%参与企业认可试点价值,认为其可降低全球检查负担,但需进一步法规协调。
3.技术挑战与改进方向
IT平台限制:远程检查中,无菌核心区(如灌装车间)摄像头部署困难,音频质量需优化。
法规差异:部分缺陷因地区法规差异需单独处理(如加拿大卫生部补充特定要求),企业需同时应对多国标准。
行业反馈与未来建议
1.资源与挑战
企业端:混合检查需双倍资源支持(如IT设备、多团队协调),但长期效益显著。
监管端:协作沟通耗时增加,建议未来优先用于高优先级变更(如短缺药品产能扩充)。
2.关键建议
扩大试点范围:纳入非MRA(互认协议)国家设施,推动全球监管互信。
技术标准化:明确远程检查设备规范(如摄像头类型、文档共享平台),开发专用云工具。
法规趋同:推动GMP要求国际协调,减少区域差异导致的额外整改负担。
总结与行业影响
CHIP试点首次验证了全球药监协作检查的可行性,为后疫情时代药品供应链韧性提供了新思路。尽管面临资源与法规挑战,其核心价值在于“一次检查,多国认可”的潜在模式。未来,随着技术优化与法规协同深化,混合检查或将成为全球药品监管的常态化工具,助力药企加速创新药上市,保障患者用药可及性。
ICMRA已决定将上述上市后变更和混合检查试点均延长1年,并探索纳入更多常规GMP检查场景。
识林-雪杉
识林®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必读岗位及工作建议: - QA(质量保证):负责确保原料药生产全过程符合质量管理规范,监控质量体系运行。
- QC(质量控制):负责原料药的质量检测,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 生产:负责按照GMP要求进行原料药的生产操作,确保生产过程合规。
- 工程:负责厂房设施和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生产环境和设备符合要求。
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领域的原料药生产,包括创新药和仿制药,适用于大型药企、跨国药企以及CRO和CDMO等企业类别,发布机构为国际通用标准。 文件要点总结: 原料药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强调了从质量管理到生产控制的全过程管理。首先,文件明确了质量管理的原则和机构职责,特别强调了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并规定了自检、产品质量回顾以及质量风险管理的具体要求。在人员方面,规定了资质、培训和卫生要求,确保员工符合岗位需求。厂房与设施章节详细规定了设计建造、公用设施和特殊隔离要求,以保证生产环境的适宜性。设备章节则涉及设计建造、维护保养、校准和计算机化系统的要求,确保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文件还特别提到了无菌原料药的生产特点,包括生产工艺、厂房设施设备设计、生产过程管理以及环境控制等,这些都是确保原料药质量的关键环节。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