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WHO 定稿生物分析方法验证指南,补充完善 ICH M10
出自识林
WHO 定稿生物分析方法验证指南,补充完善 ICH M10
2025-05-13
4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定稿了《生物分析方法验证及样品分析 》(Guideline on bio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 and study sample analysis),该指南在架构和主要内容上与ICH发布于2022年5月的同名指南M10 《生物分析方法验证及样品分析》高度相似,但在细节上进行了一些补充和完善,为制药行业的生物分析工作提供了更为详尽的指导。
与M10一样,指南适用于支持监管决策的生物分析方法验证和研究样品分析,包括非临床毒代动力学研究、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以及临床试验的所有阶段(包括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研究),适用于配体结合分析(LBA)和色谱法(如液相色谱或气相色谱)的定量分析。它还强调了在动物实验中遵循3R原则(替代、减少、优化)的重要性。但指南不适用于生物标志物分析和免疫原性评估的生物分析方法。
相对ICH M10,WHO指南的主要补充内容简要罗列如下,识林会员可结合两份指南的花脸稿做进一步解读:
- 交叉验证。指南明确指出,交叉验证的目的在于定义数据之间的关系,而非简单地判断数据是否可比。即使偏差较小,也建议对数据集之间的观察偏差进行校正。
- 样品分析中的残留评估。指南新增了对研究样品分析中残留影响的评估和报告要求。如果研究样品中有大量浓度高于定量上限(ULOQ)的样本,建议通过稀释质量控制(dilution QC samples)样本来调查残留情况。一旦发现残留,应采取措施减轻其对测量浓度的影响,例如通过非随机化样本顺序或在高浓度样本后注入空白样本。此外,还需在生物分析报告中对报告浓度的有效性进行说明。
- 高浓度QC样本的稳定性。指南强调,对于新增的高浓度QC样本,应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此外,建议在稳定性研究中纳入稀释QC样本(高于ULOQ水平),与高浓度QC样本和低浓度QC样本一起进行评估。这一补充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生物分析方法在高浓度范围内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准确测量高浓度样本。
- 校准曲线参数和QC样本的准确性与精密度。指南要求报告校准曲线参数,并呈现校准标准品的反算浓度,以及所有接受运行的平均准确性和精密度值。此外,即使在方法验证中已经验证了稀释因子,也应重新评估。
- 样品分析条件的一致性。指南指出,如果在验证过程中使用了新制备的校准标准品,则在研究样品分析时应采用相同的条件。
- QC样本的稳定性评估。指南建议在制备后(时间零点)测量QC样本的浓度,仅用于确认QC样本是否正确制备。此外,对于每个分析物,无论其结构如何,以及每个基质和物种,都应独立评估其稳定性。
- QC样本的浓度范围。指南新增了对QC样本浓度范围的要求。如果需要在对数尺度中间位置(即几何平均值)设置一个中等浓度的QC样本,则可以使用额外的中等浓度QC样本,但不应省略校准曲线范围30%-50%处的中等浓度QC样本。
- 代谢物的特异性评估。WHO指南指出,如果所有代谢物均已知,且分析物与代谢物共洗脱,则无需通过实验数据证明不存在反转化。然而,如果分析物和代谢物共洗脱,则特异性应通过实验进行评估。
- 样本选择性。指南强调,如果在某些样本(例如乳糜血或溶血样本)中未表现出选择性,则生物分析方法将不适用于这些类型的样本。建议进行额外的实验,如部分验证,以解决样本分析过程中如何避免这种限制的问题。
识林-实木
识林®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岗位必读建议: - 生物分析部门:负责执行生物分析方法的验证和样本分析,需全面理解本指南。
- 质量保证部门(QA):确保生物分析活动符合指南要求,进行监督和审核。
- 研发部门:在药物开发阶段需了解生物分析方法的应用和限制。
- 临床研究部门:在临床试验中应用生物分析方法时,需遵守本指南的指导。
工作建议: - 生物分析部门:在进行方法开发和验证时,确保涵盖指南中提到的所有关键要素,如选择性、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等。
- QA:制定检查清单,确保生物分析报告和验证过程符合ICH M10指南的要求。
- 研发部门:在设计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时,考虑生物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和限制。
- 临床研究部门:在临床样本分析中,确保方法的合规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的生物分析方法验证及样本分析,包括非临床毒代动力学研究、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临床试验各阶段,以及比较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研究。适用于ICH地区监管机构。 要点总结: - 方法验证目的:证明生物分析方法适用于其预定目的,确保数据质量和一致性。
- 方法开发:定义方法设计、操作条件等,确保方法准备就绪进行验证。
- 选择性和专属性:方法必须能够在生物基质中区分并准确测量目标分析物。
- 校准曲线和范围:建立校准曲线以展示分析物浓度与仪器响应之间的关系。
- 稳定性评估:确保样品制备、处理、分析及储存条件不影响分析物浓度。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适用岗位: - “研发”(R&D):负责药物开发过程中的生物分析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 “QA”:确保生物分析方法的验证和样品分析符合GMP和监管要求。
- “临床”(Clinical):在临床试验中使用生物分析方法进行药物浓度监测。
- “注册”(Regulatory Affairs):负责向监管机构提交生物分析方法验证和样品分析报告。
工作建议: - “研发”:在药物开发早期阶段就开始规划生物分析方法的开发和验证工作,确保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 “QA”:对生物分析方法验证和样品分析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 “临床”:在临床试验设计阶段,与生物分析实验室合作,确保选用的生物分析方法能够满足临床样品分析的需求。
- “注册”:在准备药品注册文件时,包含生物分析方法验证的关键信息,并在需要时与监管机构沟通验证方法的变更。
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的生物分析方法验证及样品分析,包括创新药和仿制药,以及原料药。适用于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分析实验室,包括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CRO和CDMO等。 要点总结: 本文强调了生物分析方法验证的重要性,以确保药物开发和市场批准过程中生物分析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明确提出了生物分析方法验证的一般原则,包括方法开发、完全验证、部分验证和交叉验证。详细讨论了色谱法和配体结合分析法的关键要素,如选择性、特异性、基质效应、校准曲线和范围、准确度和精确度、携带污染、稀释完整性和稳定性。特别强调了在样品分析中对分析运行的接受标准、校准范围、研究样品的重新分析和再注入以及色谱图的积分进行评估的重要性。此外,还讨论了在分析内源性分子时的额外考虑因素,以及如何使用商业和诊断试剂盒。本文鼓励在药物开发的早期阶段与监管机构沟通,以确保所提出的替代方法或重大变化得到适当的科学论证和监管接受。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