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周末杂谈】药物出口美国免受双边关系影响?
出自识林
2022-12-25
从美国前贸易代表的文章,看我国药物出口美国的前景
《纽约时报》一周前发表的题为“美国应改变与中国做生意的方式”的特别评论员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美国的目标应该是继续进行有利于我们的贸易和经济活动,阻止任何与此目的相反的行为。例如,农产品、原材料以及一些消费品和药品的贸易可以是互利的。向美国出口计算机、汽车和电信设备则不是”。笔者的理解是原材料可包含原料药。所以,本文题目用的是药物而不是药品,因为前者包含后者。
除上面这段值得药业关注的话外,这篇文章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文章作者是上届美国政府贸易代表,Robert Lighthizer。他是对华贸易鹰派的旗手,上届美国政府对华贸易的政策主要出自他手。二是这篇文章发表在对上届政府对华贸易政策一直持批评态度的《纽约时报》上。
也许有人会说,Lighthizer是在野人士,他的文章不代表本届政府的观点。这当然可能。而且,《纽约时报》有不时发表一些与其主流观点相违人士文章的传统。但要知道,在进口关税方面,本届政府基本沿用了上届政府的政策;在进出口产品管控上,本届政府的做法更为极端。这些政策和做法,其实都是Lighthizer的长期主张。而且,《纽约时报》对本届政府这些贸易政策的批评是不多的。
文章中只是说原材料和一些药品的贸易可以是互利的,但没有说哪些原材料和药品,也没有说互利在哪。例如,哪些是因为我国出口产品难以替代,哪些仅是因为价格便宜。
据美国公司Trading Economics的数据,2021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所有药类产品的总值约为35亿美元。这只占美国药类产品总销售额5500亿美元(Statista数据)的0.6%。遗憾的是,笔者没有美国药企在我国的销售额数据,更不知道有多大的比例是在国内生产,多大的比例是进口的。所以,难以估计双方有多互利。
若是有读者愿意分享这方面的数据,笔者将会非常感激。
如果我国出口产品难以替代,那自当别论。若仅是因为价格便宜,那事态的发展就难说了。首先,美国可从他国进口产品。也许目前他国产品尚无价格优势,但这是可以改变的。例如,难以想象我国会长期享有对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成本优势。其次,在贸易战方面,美国最近的动作是很大的。例如,美国对在本土生产的普通家用电动汽车,每辆车补贴7500美元,占电动汽车平均销售额的11%。若是美国哪天决定要用类似的补贴方式来对待药物进口(当然,这种做法是否有违国际贸易组织的规章是另一回事),区区35亿美元不是天文数字。
综上,从贸易角度看,近期我国药物出口美国似乎不太会受双边关系的影响。但长期风险依然存在。
作者:榆木疙瘩
识林®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必读岗位及工作建议: - QA(质量保证):负责确保原料药生产全过程符合质量管理规范,监控质量体系运行。
- QC(质量控制):负责原料药的质量检测,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 生产:负责按照GMP要求进行原料药的生产操作,确保生产过程合规。
- 工程:负责厂房设施和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生产环境和设备符合要求。
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领域的原料药生产,包括创新药和仿制药,适用于大型药企、跨国药企以及CRO和CDMO等企业类别,发布机构为国际通用标准。 文件要点总结: 原料药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强调了从质量管理到生产控制的全过程管理。首先,文件明确了质量管理的原则和机构职责,特别强调了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并规定了自检、产品质量回顾以及质量风险管理的具体要求。在人员方面,规定了资质、培训和卫生要求,确保员工符合岗位需求。厂房与设施章节详细规定了设计建造、公用设施和特殊隔离要求,以保证生产环境的适宜性。设备章节则涉及设计建造、维护保养、校准和计算机化系统的要求,确保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文件还特别提到了无菌原料药的生产特点,包括生产工艺、厂房设施设备设计、生产过程管理以及环境控制等,这些都是确保原料药质量的关键环节。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