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VHP(过氧化氢蒸汽)的“脆弱性”:MHRA 博客的后续思考
出自识林
VHP(过氧化氢蒸汽)的“脆弱性”:MHRA 博客的后续思考
2025-04-24
在制药行业,过氧化氢蒸汽(Vapour Hydrogen Peroxide,简称VHP)作为一种消毒和灭菌手段,一直备受关注。2018年,时任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专家检查员的Andrew Hopkins曾发表一篇关于VHP的博客,引发了行业内关于其作为灭菌剂可靠性的广泛讨论。Hopkins已加入Lachman Consultants,近日他再次撰文回顾这一主题,结合最新的法规动态和技术进展,为行业提供新的见解。
识林将2018年博客原文和Hopkins的最新文章整合收录,会员可点击阅读。
VHP的争议与关键问题
在2018年的博客中,Hopkins对VHP作为隔离器间接接触部件灭菌剂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间接接触部件是指那些不直接接触产品,但可能与已灭菌表面接触的设备部件(如胶塞锅和导轨等),其灭菌效果对产品无菌性至关重要。Hopkins的担忧是“VHP(能否)作为隔离器间接接触部件的灭菌剂,以及VHP是否能够为这些部件提供一致且有效的灭菌过程。”
他指出,VHP灭菌过程的有效性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待灭菌表面的状况至关重要。例如,如果表面存在严重凹坑甚至锈蚀,可能会形成遮蔽区域,导致过氧化氢无法充分接触,从而无法有效灭菌。其次,环境条件如温度和湿度对灭菌过程的效果也有显著影响。Hopkins提到:“环境条件,如温度或湿度,可能会对去污过程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在某些情况下,系统整体的这些参数变化并不容易被检测到。”
近年来的法规动态与行业趋势
随着法规更新和技术进步,VHP的定位发生了变化。2024年8月25日完全生效的《欧盟GMP附录1》并未将过氧化氢列为灭菌剂,仅将其作为去污剂提及(笔者注:刚刚发布的中国GMP无菌附录征求意见稿的原文是“必要时,可采用熏蒸的方法(如汽化过氧化氢)降低洁净区内卫生死角的微生物污染,应当验证熏蒸方法和熏蒸剂的有效性,并考虑熏蒸剂的残留水平。”相比PIC/S和欧盟附录额外强调了残留水平控制)。业界人士曾向作为指南修订工作组专家之一的Hopkins提问“为什么不索性明确禁止VHP作为灭菌剂?”他解释说:“很难在一份指南里对一个否定性意见发表看法,毕竟有许多东西不能用作灭菌剂。”
此外,其他领域的新指南也有参考价值。Hopkins提到FDA在2024年1月发布的关于无菌医疗器械灭菌的指南《标为无菌的医疗器械上市前通知(510(k))申报中无菌信息的提交和审核》中,虽然认可在高度可控的环境中使用过氧化氢对医疗器械表面进行灭菌,但明确禁止在无菌加工过程中(如药品无菌灌装)使用VHP作为灭菌剂。这表明,尽管在某些特定条件下VHP可能具有一定的灭菌潜力,但在无菌药品生产的间接接触部件灭菌领域,其应用仍受到FDA的严格限制。
目前,制药行业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即在隔离器中设置设备时采用强化条件(Enhanced),例如通过蒸汽灭菌胶塞锅,然后在更高防护等级下进行操作,如使用无菌连体服、头罩、手套和护目镜等。有传闻称,监管机构将这种“强化”设置视为一种期望,甚至要求对这一过程进行烟雾研究,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无菌过程。此外,监管机构在公开论坛讨论中表示,他们通常期望间接接触部件使用传统方法(如湿热灭菌)进行灭菌,除非确实无法实现,可能接受采取其他缓解手段,但必须开展稳健的风险评估(仅作为最后手段,同时设计和实施工程解决方案)。
仍需科学与风险的平衡
Hopkins对自己写于2018年MHRA博客引发的对话感到欣慰,但强调VHP在无菌加工和间接接触部件灭菌方面仍不被视为一种稳健的灭菌过程。监管机构普遍认为间接接触部件不能通过过氧化氢进行灭菌,而应采用传统方法灭菌,并在高度可控的条件下转移到隔离器中。
对于仍依赖VHP实现间接接触设备无菌性的设施,Hopkins建议首先对现有过程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没有患者安全风险。这需要深入了解过程、设备和所使用的过氧化氢系统,并在污染控制策略(CCS)中支持其应用,这包括提供平衡且无偏见的风险评估,并帮助制定未来的补救计划,以证明未来转向更稳健的灭菌方法。监管机构可能会接受在短期内仅使用VHP对间接接触部件进行灭菌(特别是在存在产品短缺风险的情况下),但不太可能将其视为长期策略。
识林-实木
识林®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适用岗位: - QA(质量保证):负责监督和确保无菌药品生产的全过程符合法规要求。
- 生产(Production):直接参与无菌药品的生产,需严格遵守生产规程。
- 研发(R&D):涉及无菌药品的研发,需确保产品设计符合无菌标准。
工作建议: - QA:定期审查生产流程和文件,确保所有操作符合附录要求,特别是在洁净区的监测和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方面。
- 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特别是在A级和B级洁净区的操作,确保人员培训和资质确认符合要求。
- 研发:在产品设计阶段考虑无菌性要求,与QA和生产部门合作,确保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的合规性。
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无菌制剂和无菌原料药的生产全过程,包括化学药、生物制品、疫苗等无菌药品。适用于在中国进行注册分类的创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原料药等。适用于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CRO和CDMO等企业类别。 要点总结: 本文强调了无菌药品生产过程中污染控制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微生物、微粒和细菌内毒素/热原方面的控制。提出了污染控制策略(CCS)的概念,要求企业建立并实施一系列控制措施,以降低污染风险。强调了质量风险管理原则在工艺、设备、设施和生产活动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对无菌药品生产全过程的控制。特别指出了洁净区的确认和监测、人员资质和培训、以及无菌工艺模拟试验的重要性。此外,还详细规定了灭菌工艺和灭菌方法的要求,包括湿热灭菌、干热灭菌、辐射灭菌和环氧乙烷灭菌等。对于非最终灭菌产品,提出了除菌过滤的要求和风险控制措施。整体而言,本文旨在确保无菌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通过详细的规定和指导,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风险。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