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换
查找内容:
替换为:
全部替换
插入链接
链接网址:
链接显示标题:
请选择网址类型
点我插入链接
插入文件
文件名称:
文件显示标题:
请选择文件类型
点我插入文件
发现错误 发表观点

原文内容

反馈意见

提交 正在提交..... 反馈历史

复制下面的地址分享给好友

确定 正在提交.....
train

你好,

关闭
提交 重做 重新开始 关闭
跳转
  • 新建同级
  • 新建子级
  • 删除
  • 重命名
选择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公开

取消 确定

1. 基本信息
姓名:
企业:
职位:
联系方式:
邮箱:
2. 请在此填写您的问题,我们将优先安排答疑
提交

报名成功!
课程观看链接如下:
请添加课程助理微信,获得更多信息:
确认
确定
取消 确认

识林

  • 知识
  • 视频
  • 社区
  • 政策法规
    • 国内药监
    • FDA
    • EU
    • PIC/S
    • WHO
    • ICH
    • MHRA
    • PMDA
    • TGA
  • 研发注册
    • 概览
    • 监管动态
    • 研究专题
  • 生产质量
    • 概览
    • 监管动态
    • 各国GMP
    • 中国GMP
    • 中国GMP指南
    • GMP对比
    • 检查缺陷
    • 研究专题
  • 主题词库
  • 帮助中心
  • 关于识林
    • 识林介绍
    • 识林FAQs
    • 功能介绍
    • 团队诊断
    • 联系我们
  • 30天免登录

    忘记密码?

【周末杂谈】图解临床疗效

首页 > 资讯 > 【周末杂谈】图解临床疗效

页面比对

出自识林

【周末杂谈】图解临床疗效
周末杂谈
页面比对
笔记

2023-02-05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用简明的分布曲线,揭示疗效的群体特征及处方过量的原因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历来图文简明。上月一篇题为“抗抑郁药处方过量,但确能帮助一些患者”的文章,在这方面给笔者印象深刻。现与大家分享如下。

虽然抗抑郁药的临床疗效数据不够令人信服,且有不少副作用,但医生们还是常开药。为啥?文中给出两个主要原因,都是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证。其一是科学文献的偏向性,即发表的临床试验结果通常是显示药品有疗效的,因为研究者们乐意发表有疗效的文章。其二是临床疗效潜在的群体特征。后者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下图是一张示意图。横坐标采用业内常用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轻度抑郁得分在13-17间,中度抑郁18-22,重度抑郁≥23。若是用药后得分降低,对应于图中横坐标为负值,说明有疗效。降低的越多,说明疗效越强。0表示无疗效。得分升高,对应于图中横坐标为正值,则显示抑郁加重。纵坐标代表着某种抗抑郁药在人群中的疗效分布。

先来看峰值坐落在-16附近的深蓝色曲线。直观上看,其平均值(平均疗效)大约也在-16附近,显示这个抗抑郁药对部分患者疗效强。再来看峰值在-1附件的浅灰色曲线,显示该药对部分患者的疗效弱。最后,再来看峰值在-9附近的蓝灰色曲线,它代表着大多数患者用药后的情况,即抑郁有一定的改善,显示疗效不是很强,但也不是很弱。

每条曲线下面的面积,对应着参加治疗的人数。直观上看,蓝灰色曲线下面积最大,深蓝色其次,灰蓝色最小。这表示疗效弱人群比例最小,疗效强的人群比例高些,疗效中等的人群比例最大。

将三条曲线叠加在一起,会产生如下图中的曲线。这相当于将三组人群合在一起考虑,可以理解为药品对整体人群的疗效。

请注意,此图代表的疗效,并非客观的疗效,因为抑郁减轻有心理因素。为排除心理因素,需要做对照试验,例如该患者服用安慰剂,看看这种情况下的“疗效”如何。

下图显示的是三组基于大量临床试验的实证性曲线(而不是上述示意性曲线),分别对应于轻度(汉密尔顿值在13-17间)、中度(18-22)和重度抑郁患者(≥23)。灰色曲线及其覆盖面积代表着用药的情况,浅蓝绿色代表着安慰剂,深蓝绿色代表着两者重合的部分,也就是疗效相似的部分。重合部分的面积越大,说明用药疗效越多来自心理作用,而不是药理作用。这三组图,无需细看,就能看出抗抑郁药的疗效主要来自心理因素。再请注意,这些疗效曲线都与上面的“整体人群的疗效分布”曲线多少有些相似,只是峰的位置有所变化。说明上面针对示意性曲线的讨论,与实际情况是有相关性的。

稍微定量一下,可以考虑药品和安慰剂曲线各自所对应的平均值,也就是用药和用安慰剂后改善汉密尔顿值的平均值。这两个平均值之差与所对应的定义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的汉密尔顿值相除,就给出了客观药品疗效的实际临床意义。该值对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患者分别约为5%,7%和9%,都低于10%。也就是说抗抑郁药的客观疗效比安慰剂好不到哪去。

但为何医生们还是常开药呢?当然,原因有多种多样,但基于上述讨论,可以想象出一种原因,那就是因为医生们并不知道一位新来的患者是属于哪一患者群组,是疗效强的还是疗效弱的。所以,先用了看看实际疗效如何再说。

企业常与FDA争论,称做出来的临床试验数据未证明有疗效,并不意味着证明了药品没有疗效,也许对部分人群有疗效。《经济学人》的这篇文章,用简单图示的方式,对思考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直观、构造性的思路。对熟悉临床统计的人来说,这也许是常识。但对笔者这个门外汉,颇具启发性。

作者:榆木疙瘩

识林®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取自“https://login.shilinx.com/wiki/index.php?title=%E3%80%90%E5%91%A8%E6%9C%AB%E6%9D%82%E8%B0%88%E3%80%91%E5%9B%BE%E8%A7%A3%E4%B8%B4%E5%BA%8A%E7%96%97%E6%95%88”
上一页: 国内药政每周导读:Q9(R1)中文版,eCTD实施指南,Q3D(R2)与M10适用,参比目录第64批,江苏GVP实操指南
下一页: 【识林主题词】新建:确证性试验,生物制品偏差报告,中药品种保护,微球,病毒去除灭活等,修订:处方前研究,IND,高活性,交叉污染
相关内容
相关新闻
  • 【周末杂谈】疫苗当先,众人挣...
  • 【周末杂谈】疫苗与全球化
  • 【周末杂谈】疫情过后,特事特...
  • 【周末杂谈】疾病意识宣传与药...
  • 【周末杂谈】病毒传播和科技应...
热点新闻
  • ICH 发布新 Q1 稳定性指南...
  • 【直播】25年4月全球法规月报...
  • 【识林新工具】AI知识助手,AI...
  • 【识林新文章】中国无菌附录对...
  • VHP(过氧化氢蒸汽)的“脆弱...

 反馈意见

Copyright ©2011-2025 shilin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识林网站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650号-2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78号
请登录APP查看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