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IPEM课程 杂质研究控制;液相色谱的理论与实践(高阶课)
出自识林
IPEM课程 杂质研究控制;液相色谱的理论与实践(高阶课)
2025-05-19
授课老师: 霍秀敏
上课日期: 6月5日(周四)
授课方式: 中文
上课教室: 上海
通过系统解读ICH 有关杂质 研究及控制要求的系列指南,梳理不同类型杂质可能的来源、研究思路及控制限度要求,综合分析传统方法与 QbD 方法在杂质研究及控制策略 方面的差异,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建立基于产品质量全过程风险管理 的杂质控制逻辑和策略。
老师简介
霍秀敏女士 ,曾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高级审评员、主任药师,主要从事化学药品CMC 审评工作。负责参加起草《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原料药制备和结构确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品申报资料撰写格式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品注射剂与塑料包装材料相容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品注射剂与药用玻璃包装容器相容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品与弹性体密封件相容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创新药(化学药)Ⅲ期临床试验药学研究信息指南》 等多项技术指导原则,及《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 中的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 。ICH Q3D专家组成员,WHO预认证项目外部审评员。入职CDE前,曾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从事药物研发 工作。南开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和硕士。
课程介绍
杂质研究及控制策略的建立是药物(原料药 和制剂)质量研究的核心内容,关乎药品的安全性及产品的质量,是药品注册申报及技术审评的重要内容;ICH 关于杂质的指南包括Q3A 、Q3B 、Q3C 、Q3D ,以及M7 ,从一般性杂质/有关物质、残留溶剂 、元素杂质 ,到基因毒性 /致突变杂质 ,系列阐述了杂质研究的思路及控制策略建立的逻辑;深刻理解指南不仅是熟悉文字的内涵及杂质研究的技术要求,而且要从对物料 、工艺 、设备 、包装材料 及容器 、分析方法 ,及药物稳定性 等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了解杂质的来源、去向/转化、清除等过程,建立合理的杂质控制策略。一方面既可以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将风险控制前移;另一方面又可以体现产品质量全过程风险管理的理念。
课程目标
系统学习ICH杂质系列技术指南,理解其中的内涵及相互关联
掌握杂质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核心内容,了解杂质限度确定的考量要素
通过实际案例讲解,加深对杂质分析(杂质引入、转化、清除的过程)及其风险评估的理解,帮助学员建立杂质控制的逻辑、控制策略,树立产品全过程质量风险管理的理念
提升学员对杂质研究及注册要求的系统认知及实战能力
课程大纲
杂质的定义、来源及分类
杂质分析、评估、研究及控制的考虑要素
杂质的分析方法及方法验证 /确认
杂质限度的确定(一般性杂质/有关物质,残留溶剂,基因毒性/致突变杂质,元素杂质,生产、包装、使用过程中引入的浸出物等)
建立杂质控制策略的思路及考虑要素
创新药、仿制药 杂质研究与控制的异同
- 处方工艺
- 药典收载(分析方法、杂质限度)
- 参比制剂
- 包装材料及包装形式
- 贮藏条件
学员收益
系统学习并掌握杂质研究相关指南及注册技术要求
了解在杂质研究及建立控制策略过程中如何运用 QbD 方法,建立产品全过程质量风险管理理念
提升学员解决杂质研究关键问题的能力,提高杂质研究和控制的合规性及注册申报的质量和效率
适用对象
制药行业从事研发、药政、质量、技术和生产领域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高等医药院校和科研机构相关研发和教学的专业人员
建议相关专业本科以上,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课外要求
如何解决药物研发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深入探讨液相色谱的理论与实践
授课老师: 萧柏明、刘国柱、陈文芝
上课日期: 6月6-8日(周五 - 日)
授课方式: 中文
上课教室: 上海
系统讨论如何建立具有稳定性指示作用的分析方法,并以此为目标探讨如何运用 QbD 理念,应用软件模拟分析方法的优化(综合案例)建立高选择性、高效科学的分析方法。结合典型案例,对方法建立后在验证、确认 、转移 、检测放行 和稳定性 考察等阶段可能遇到的棘手问题或异常情况,进行逐步解析,帮助学员提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快速找到解决方向和策略。
课程还将基于实际研究案例(包括发补研究案例),讲解对指导原则的正确理解,抓住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杂质谱 研究策略,并综合各种现代先进分析技术,高效鉴定杂质结构,科学开发疑难基因毒性杂质 测定方法。
老师简介
萧柏明博士 ,国内多家知名药企的技术顾问,曾在美国强生、百时美施贵宝从事分析和项目管理工作。在恩替卡韦和埃博霉素研发中,作为项目负责人及技术骨干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归后曾在创新药和仿制药开发中担任重要职务,作为项目总负责或对接人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研发工作。多次受邀针对药物质量,分离理论 与实践,分析方法 论和杂质谱研究系统化方法发表学术演讲和授课。萧博凭借其深厚扎实的色谱理论、独具匠心的思维逻辑及灵活务实的风格深受同行青睐和认可。他曾获美国西东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化学博士和 MBA学位。
刘国柱博士 ,长沙晨辰医药科技创始人,曾任东阳光药物研究院分析总监,参与或主导了超百个创新药与仿制药 质量研究工作,曾参与国家局《亚硝胺类杂质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起草制定工作,作为通讯或第一作者在JCA等知名SCI期刊上发表了15篇论文,发明专利三十项,创业后带领技术团队为国内外制药企业解决了众多技术难题,特别是众多的发补难题。
陈文芝女士 ,从事药品质量研究工作十几年,先后在药明康德、扬子江和南京百泽医药工作,现主要负责分析研发项目和团队管理、原料药 和制剂的相关方法开发和质量研究、对外分析技术转移 、项目申报和现场核查等工作,带领的分析团队已完成多个新药和仿制药项目的申报,解决了外部委托的多种分析研发的疑难问题。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药物分析硕士,中南大学在读博士。
课程介绍
产品 ,质量研究,分析方法的建立、验证 (确认 )和转移这些都是药物分析行业耳熟能详的词,但对这些词的含义及其背后的科学根据,却少有人说的清楚。这导致实际操作中,许多分析质量人员面对各种问题时,常常手足无措,找不到问题的症结,不能有的放矢解决问题,处在简单、教条和刻板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付状态,对各种药典或进口注册方法在科学技术研究、分析设备性能和色谱填料发展等方面缺乏了解和探索,对特殊原因造成的实验室工作的困惑和异常分析数据,更是一筹莫展,束手无策。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很难入手解决这些问题,很多情况下越忙越乱,事倍功半。
课程结合基础化学知识、《现代液相色谱技术导论》(第3版)、相关文献和大量实际案例,深入探讨色谱原理,引导学员解决问题并发现其规律。不仅让学员告别“试错”,还能逐步做到举一反三,深入浅出,从容应对各类问题。针对问题的症结,制定行之有效的试验方案并能根据试验的结果汲取关键信息和知识,从而得到科学结论和决策。对于自己没有实践经验的分析领域,怎样使自己避免“蛮干”而走“捷径”:学会查找各类文献指导自己,迅速进入角色,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需要。课程还将系统讨论如何建立具有稳定性指示作用的分析方法,并以此为目标探讨如何运用 QbD 理念,应用软件模拟-分析方法的优化(综合案例分享),从而建立高选择性、高效科学的分析方法。
同时,课程将对方法建立后在验证、确认、转移、检测放行和稳定性 考察等阶段可能遇到的棘手问题或异常情况,结合研发实验室不同阶段的典型案例,进行逐步解析,并分享分析研发相关的常用文献期刊,帮助大家提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快速找到解决方向和策略。
此外,课程还将基于实际研究案例(包括发补研究案例),讲解对指导原则的正确理解,抓住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杂质谱研究策略,并综合各种现代先进分析技术,高效鉴定杂质结构,科学开发疑难基因毒性杂质 测定方法。
课程大纲
1. 分析研发的困惑、机遇和挑战
从ICH Q2 到 Q14 ,为什么等了这么久?
药物研发和质量可控对于分析研发的要求和挑战
如何理性解读和应用药典分析方法?
如何建立创新药的分析方法?
2. 液相色谱 的困惑及挑战 - 案例分享和基础色谱理论学习
- 案例分享及色谱理论
- 色谱柱结构了解
- 分子间作用力及保留机制基础知识
- 试验设计和相关统计学解读
- 不同色谱柱填料技术介绍和案例分析
- 位置异构体、取代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等分离基础知识建立分析案例分析
- 手性 异构体分离原理及案例分析
3. 建立具有稳定性指示作用的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 在不同研发时期的要求
为什么需要稳定性指示作用的分析方法?
如何建立具有稳定性指示作用的分析方法?
4. 质量源于设计在分析方法建立的科学思维和实践
5.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给分析人员带来的困惑、挑战和机遇 - 药物研发严重内卷形势下分析人员应如何反思和发展
综合案例分析
异常分析数据的困惑、挑战和解析
我们如何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 感悟高效研发的“投机”和“取巧”
6. 怎样才能与时俱进、不断进步? - 课程总结:
简单问题-如何总结归纳, 举一反三?
复杂问题-如何高屋见领,深入浅出?
全新问题-如何查找文献,快速切入?
- 开放讨论和答疑
7. 研发实验室问题调查及案例讨论
不同研发阶段方法开发的难点解析
研发实验室常见异常问题调查案例分享
方法学验证/确认过程中常见问题调查案例分享
方法转移 过程中常见问题调查案例分享
稳定性考察期间常见问题调查案例分享
8. 杂质谱(含基因毒性杂质)研究策略案例分享
杂质 分离和鉴定常用技术手段及案例分享
疑难杂质谱 发补案例解决分享
含多手性化合物立体结构确定一般性策略及案例分享
含多手性API异构体杂质研究与控制策略及案例分享
物料不平衡一般性研究策略及案例分享
基于发补案讨论对基因毒性杂质ICH M7 四种控制策略的理解及常见误区
疑难基因毒性杂质 分析方法开发案例分享
学员收益
帮助学员理解为什么药物研发和质量可控对分析研发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和挑战
通过对液相色谱的理论知识和各种案例的学习,教会学员能用理论分析液相色谱方法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举一反三,深入浅出地解决问题
理解DOE 实验的原理和意义,并建立科学指导下的具有稳定性指示作用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采用案例结合的方式,解析如何有针对性地调查和处理分析方法在药物质量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快速找出解决办法
针对发补案例的学习和讨论,使学员能够抓住指导原则重点和技术难点,有目的地制定杂质谱及基因毒杂质研究策略,做到事半功倍
适用对象
建议药物分析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以上,5年以上药物分析工作经验
高等医药院校和科研机构相关研发和教学的分析专业人员
药品监管和审评机构相关管理人员
药品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中从事研发、药政、质量、技术、工程和生产领域工作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课外要求
课前预习基础课本(必需):
仪器分析课本-重点阅读液相色谱及有关章节
物理化学课本-重点阅读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及吸附理论及有关章节
有机化学课本-重点阅读化合物酸碱性及有关章节
无机化学课本-重点阅读缓冲溶液及有关章节
现代液相色谱导论(第三版)(Introduction to Modern liquid Chromatography, Third Edition, Lloyd R. Snyder, Joseph J. Kirkland, John W. Dolan(液相色谱综合理论与实践)
注册报名
邮箱:register@ipem-prog.org
电话:010-64926390
网站:www.ipem-pro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