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药政每周导读:新 CTD 中文征求意见,罕见病药学,临床试验贝叶斯,医保按病种付费办法,核药检查要点
出自识林
国内药政每周导读:新 CTD 中文征求意见,罕见病药学,临床试验贝叶斯,医保按病种付费办法,核药检查要点
2025-08-18
【早期开发与临床】
8.14,【CDE】关于发布《骨关节炎新药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2025年第33号)
本文曾于2024年8月征求意见。
骨关节炎的治疗目的和原则为减轻疼痛、改善或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和矫正畸形。骨关节炎的主要症状是关节痛,现有治疗均以减轻疼痛为主要目标,临床以非甾体抗炎药和类固醇类药物对症治疗为主,尚无抑制结构损伤的新型治疗药物可供选择。目前的新药研发也以局部给药研究居多,主要原因是骨关节炎受累关节的异质性和评价指标的主观性。
为践行“以患者为中心”,应对人口老年化的挑战,特制定本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旨在阐明当前对于骨关节炎新药临床研发的科学认识,围绕研发目的进行临床研究设计,加强创新工具的研究和应用以应对关节异质性等的挑战,鼓励针对骨关节炎这一疾病潜在病理生理和结构进展的创新药物开发。仅适用于按化学药品和治疗用生物制品研发的治疗药物,不包括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产品。
8.14,【CDE】关于公开征求《药物临床试验中应用贝叶斯外部信息借用方法的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征求意见截至9月29日。
本指导原则的起草主要无直接参考的相关指南和共识,为国际创新成果。
本指导原则主要起草思路如下:
- 首先确定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范围是确证性临床研究,并为确保指导原则的实用性,仅针对贝叶斯外部信息借用方法。考虑到贝叶斯统计作为新颖试验设计方法,具有一定先进性,因此阐述了贝叶斯统计理论基础,包括数学原理、计算原理等。
- 然后,本指导原则从适应性评估、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模拟技术要求共三个方面提出了应用贝叶斯外部信息方法的要求。同时,提供了贝叶斯统计框架下的结果解读,为非统计专业了解和使用贝叶斯方法临床研究结果提供了指导。
【药学研究】
8.14,【CDE】关于公开征求《罕见病用化学药物药学研究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征求意见截至9月14日。
本指导原则旨在结合罕见病药物的研发特点,对罕见病化学药物药学研究提出建议,为科学开展和高效推进药学研究提供参考。在起草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FDA 发布的《Rare Diseases Consider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rugs and Biological Products Guidance for Industry》、《Quality Assessment for Products in Expedited Programs》等罕见病药学研究相关的内容。
本指导原则结合罕见病药物开发的特殊性(如通常涉及加快上市需求、生产批次少、生产批量小等),对罕见病化学药品药学研究提出了一般要求和建议,在确保药品质量可控的前提下,基于风险控制的理念,在生产批量、工艺验证、稳定性数据提交、注册检验等方面可以进行特殊考量。
【注册与变更】
8.14,【CDE】关于公开征求 ICH《M4Q(R2):人用药品注册通用技术文档:质量》指导原则草案意见的通知
ICH指南草案已于5月21日发布,此次中文版征求意见截至10月31日。
ICH在药品注册质量文件在结构和内容上实现重大创新,为全球药品注册和生命周期管理带来了新的标准化架构。
此次变化之大,使得近23年前的2002年9月现行版本CTD的目录与最新草案的目录难以直接匹配。新架构并非仅仅影响申报资料。许多药企的研发或多或少都采取了“以终为始”的模式,即通过申报资料要求倒推至研发方案,从而尽量确保研发进度与申报进度无缝衔接,推动药品尽快申报上市;另一方面,以FDA为代表的监管方提出的“基于问题的审评”(QbR),也正是以CTD的架构提出问题,并在审评时从相应章节挖掘答案(注:FDA的QbR已整合到余煊强博士发起的KASA审评中,即智能审评和结构化申请)。欧盟的一些CMC技术指南甚至直接以CTD的目录撰写。以上种种均表明,CTD架构的变革预期将引领CMC开发和审评新范式。
此次M4Q(R2)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已经晚于当初的计划(2024年定稿),预估在1-2年内可能定稿。
更多内容,见专题文章《ICH 新 CTD:时隔23年,全新架构引领 CMC 开发审评新范式》。
【生产质量与检查】
8.15,【特药检查中心】公开征求《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安全管理检查要点分解及风险研判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
征求意见截至8月24日。
指导原则强调特殊药品生产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明确了药品检查的目的是确证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的能力适应性、行为规范性和数据可靠性。
指导原则提出加强风险研判,清晰厘定检查范围和问题,准确判定缺陷和科学评定检查结论的要求;详细描述了缺陷判定的标准,将缺陷分为严重缺陷、主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并给出了具体的判定情形;同时,提出了风险控制措施建议,要求根据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和品种特性等因素,评估缺陷造成危害的严重性及可能性,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此外,还包含了特殊药品生产安全管理检查要点分解和缺陷示例,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供了具体的检查指导。
8.15,【特药检查中心】公开征求《放射性药品生产检查要点分解及风险研判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
征求意见截至8月24日。
指导原则明确了放射性药品生产检查的要点分解及风险研判,旨在提升药品检查效能。
首先,指导原则强调通过风险研判厘定检查范围,制定检查方案,并有效界定检查问题。其次,详细规定了缺陷判定标准,将问题分为严重缺陷、主要缺陷和一般缺陷三个等级,并提供了缺陷示例。检查结论评定标准也被明确,包括符合要求、待整改后评定和不符合要求三种情况。
此外,指导原则要求规范拟定风险控制措施建议,综合评估缺陷造成危害的严重性及可能性,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最后,提供了放射性药品生产检查要点分解和缺陷示例,以供实际操作参考。
【市场准入与经营】
8.12,【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公示通过2025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及商保创新药目录调整初步形式审查的药品及相关信息的公告
2025年7月11日至7月20日17时,国家医保局共收到基本医保目录申报信息718份,涉及药品通用名633个,经初步审核,534个通过形式审查。其中目录外申报信息472份,涉及药品通用名393个,通过初审的通用名310个,较2024年249个通过形式审查明显增加。同时,今年目录调整中增设了商保创新药目录,与基本医保目录同步申报。国家医保局共收到商保创新药目录申报信息141份,涉及药品通用名141个,经初步审核,121个药品通用名通过形式审查。有些药品同时申报了基本医保目录和商保创新药目录,但因两者申报条件不完全一致,会出现基本医保目录和商保创新药目录形式审查结果不一致的情况。
【监管综合】
8.12,【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人工智能在生物制造领域典型应用案例(第一批)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的文件罗列了多个人工智能技术在生物制造领域的应用案例,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生物制造的深度融合,促进全产业链的提质升级。案例涵盖了生物反应过程的智能控制、细胞工厂的构建及优化、高性能蛋白质元件设计及构建等方面。这些案例展示了利用大数据分析、AI模型预测、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解决生产中的工艺过程黑箱化、数据滞后等问题,提升生产稳定性和原料利用效率。
还有企业自主研发AI模型和平台,实现从序列到功能的端到端预测,以及通过AI技术推动蛋白质从头设计和改造,提高酶的活性和稳定性。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优化了生物制造过程,还有助于降低研发成本和周期,实现生物制造替代化学合成方式生产特定化学品。
8.15,【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印发《医疗保障按病种付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近年来,国家医保局着力推进住院服务按病种付费,开展了按病组(DRG)和按病种分值(DIP)付费两项试点,已有六年时间。《办法》出台旨在指导地方进一步推进改革。
《办法》的基本架构共八章三十九条,对按病种付费有关政策、关键技术、核心要素、配套措施等进行了明确,突出了三个方面的规范:
- 一是规范总额预算管理,要求合理编制支出预算,在此基础上确定按病种付费总额,强调总额预算的刚性。
- 二是规范分组方案制定和调整。明确分组方案的制定主体、分组框架、数据和意见支撑、调整内容等,原则上要求分组方案两年调整一次。
- 三是规范核心要素和配套措施。厘清了权重、费率、支付标准等内涵,要求核心要素确定中医保部门要与医疗机构充分协商,达成一致。规范医保支付相关的配套措施,包括特例单议、预付金、意见收集、谈判协商和医保数据发布等,提高医保支付的科学水平。
《办法》专章对病种分组方案的制定和调整相关程序进行了详细说明,以期稳定地方医保部门、医疗机构对分组优化的预期。
【新药批准和报产】
8.11-8.17,NMPA未发布新药批准,CDE受理6个新药上市申请
注:仅列出新药(包括改良型新药)的上市申请和批准上市信息。在“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背景下,申请上市以及获批的品种,其适应症、临床研究策略、注册路径,都值得业界关注和分析。
识林®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适用岗位及工作建议: - QA(质量保证):必读。需根据文件更新内部质量控制流程,确保符合FDA加速计划产品的质量评估要求。
- 注册(RA):必读。负责将文件内容应用于新药申请(NDA)和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的注册流程中,确保加速计划下的产品符合监管要求。
- 研发(R&D):必读。在产品开发阶段,需考虑文件中提到的CMC挑战和监管灵活性选项,以加速产品上市。
- 临床(Clinical):必读。在临床试验阶段,需与QA和RA合作,确保临床用药的质量和合规性。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FDA监管下的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包括创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及原料药。特别针对加速计划下的产品,如突破性疗法(BT)、快速通道(FT)产品,以及PDUFA VII承诺信中提到的CMC准备试点项目产品。适用于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以及CRO和CDMO等企业类别。 文件要点总结: MAPP 5015.13 Rev. 1文件旨在为FDA药品质量办公室(OPQ)提供政策和程序,以促进和加速解决严重或危及生命疾病治疗中未满足医疗需求的新药申请(NDA)和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的化学、制造和控制(CMC)问题。文件强调了在加速计划下产品开发中,OPQ将考虑应用监管灵活性选项,基于充分的临床、非临床和制造信息,确保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包括CGMP要求。OPQ将根据现代制药原则,如产品和过程理解程度、质量风险管理方法的强度、制药质量系统的效能以及赞助商提出的综合上市后计划的充分性,逐案确定监管灵活性选项。此外,文件还涉及了对控制策略、工艺验证、并行释放(CR)、药物物质与药物产品工艺验证的解耦、分析程序验证、以及使用临床制造过程制造的批次的市场化等方面的考虑。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适用岗位: - 研发(R&D):必读。应关注文件中关于罕见病药物和生物制品开发的具体科学和技术要求。
- 临床(Clin):必读。需理解临床研究设计、药效学和剂量选择的指导原则。
- 注册(Reg):必读。应熟悉FDA对于罕见病药物和生物制品的注册要求和指南。
- 质量(QA):必读。需确保药品质量考虑符合FDA的指导原则。
工作建议: - 研发(R&D):在药物开发早期与FDA沟通,确保科学基础和自然病史研究的充分性。
- 临床(Clin):设计临床研究时考虑患者多样性,包括不同年龄、种族和性别的患者。
- 注册(Reg):在提交IND或NDA前,与FDA讨论临床研究设计和终点选择,确保符合FDA要求。
- 质量(QA):在药品制造过程中,与FDA沟通任何可能影响药品安全或效力的变更。
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罕见病治疗用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包括创新药和仿制药,由美国FDA发布,适用于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以及CRO和CDMO等企业类别。 文件要点: - 自然病史研究:强调了对罕见病自然病史研究的重要性,建议在药物开发早期进行。
- 非临床研究:明确了非临床研究在罕见病药物开发中的必要性,以及对临床研究设计的影响。
- 临床研究设计:讨论了罕见病药物开发中临床研究设计的考虑因素,包括对照组、随机化和盲法。
- 药效和疗效终点:强调了选择合适的临床终点对于罕见病药物开发的重要性。
- 安全性评估:指出了在罕见病药物开发中评估药物安全性的挑战和考虑因素。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适用岗位及工作建议: - QA(质量保证):必读。需根据M4Q(R2)指南更新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所有适用的ICH和区域指南被正确实施,并监督合规性。
- 注册(Regulatory Affairs):必读。负责根据M4Q(R2)指南准备和提交注册文件,确保申报资料符合ICH和目标注册国家的要求。
- 研发(R&D):必读。需依据M4Q(R2)指南进行药品开发,确保开发过程中的关键质量属性(CQAs)被合理控制,并在申报资料中体现。
- 生产(Production):必读。应根据M4Q(R2)指南优化生产流程,确保生产过程和控制策略能够持续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药品。
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人用药品,包括化学药、生物制品、疫苗等,涵盖创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及原料药等注册分类。适用于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CRO和CDMO等不同企业类别,由ICH发布,适用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要点总结: M4Q(R2)指南为药品注册申请中的质量信息提供了结构和位置,支持包括主文件在内的各种提交类型,并适用于初始市场授权和批准后提交。该指南灵活,能够适应所有类型的药品及其组分,强调了质量信息的全球协调格式,以促进数字化,并组织便于访问、分析和管理知识。指南特别强调了药品的整体控制策略(OCS),要求描述从起始物料到最终药品的制造过程,包括包装,并可能涉及药品转化后的产品和与药品一起使用的任何设备。OCS应涵盖申请或提交中包含的材料(例如,药物物质)的控制策略。对于引用主文件的申请,应考虑主文件持有者提供的信息,并在适用的情况下将相关信息(例如,规格和制造过程)纳入OCS中。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适用岗位: - QA(质量保证部门):负责确保文件中提到的质量控制措施得到执行,并监督生产过程中的合规性。
- 注册(药品注册部门):负责根据文件要求准备和提交药品注册文件。
- 生产(生产部门):负责按照文件中描述的制造流程和控制标准生产药品。
- 研发(研发部门):负责药品的药学开发,包括药物的配方开发和生产工艺优化。
工作建议: - QA:检查文件中提到的质量标准和分析程序是否得到遵守,并确保所有生产活动符合规定要求。
- 注册:根据文件指南准备注册文件,确保所有必要的信息和数据被包含在内。
- 生产:根据文件中的制造流程和过程控制描述,制定生产计划,并确保关键步骤和中间体得到适当控制。
- 研发:在文件指导下进行药物开发,包括药物的配方和生产工艺的开发,以及容器封闭系统的评估。
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NCE)和生物制品(Biotech)的注册申请,包括创新药、生物类似药和原料药。发布机构为ICH(国际药品监管机构协调会),适用于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以及CRO和CDMO等企业类别。 要点总结: 本文提供了药品注册申请中质量部分的格式指南,强调了药品物质和药品产品的详细描述、制造过程、质量控制、特性分析、稳定性数据等方面的重要性。特别指出,质量整体摘要(QOS)应遵循模块3的数据范围和大纲,不应包含未在模块3或其他CTD部分包含的信息。QOS应提供足够的信息,使质量审评员能够对模块3有全面的了解,并强调产品的关键参数,如在未遵循指导原则的情况下提供理由。此外,文件详细讨论了药品物质和药品产品的制造、控制、特性和稳定性,包括对关键步骤和中间体的控制、过程验证、以及对容器封闭系统的描述。对于生物技术产品,还特别提到了对设施和设备的评估,以及对意外病原体安全性评估的要求。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适用岗位及工作建议: - RA(注册):必读。关注审评审批流程的优化和注册申报前置指导,及时调整注册策略。
- QA(质量管理):必读。重视全生命周期监管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确保合规性。
- 研发(R&D):必读。了解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的支持政策,指导研发方向。
- 市场(Marketing):必读。掌握医保支付范围和创新药推广使用政策,制定市场策略。
- 临床(Clinical):必读。关注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机制优化,提高临床试验效率。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生物制品、中药等药品类型,包括创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等注册分类,由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适用于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CRO和CDMO等企业类别。 文件要点总结: - 创新支持:明确提出了对重大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的审评审批资源倾斜,以及中药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
- 审评审批质效提升:强调了临床急需药品医疗器械的优先审评审批,以及审评审批时限的缩短。
- 合规水平提升:提出了通过高效严格监管提升医药产业合规水平,包括生物制品批签发授权和仿制药质量提升。
- 对外开放合作:鼓励国际通用监管规则的转化实施,探索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模式,优化药品医疗器械进口审批。
- 监管体系建设:强调了监管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包括监管科学的发展和监管信息化建设。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适用岗位及工作建议: - 医保事务(医保):必读。需关注药品是否通过初步形式审查,并准备后续的专家评审和谈判竞价工作。
- 市场准入(市场):必读。根据公示结果调整市场策略,为可能纳入医保的药品制定市场推广计划。
- 注册事务(注册):必读。了解药品目录调整流程,准备相关注册资料,确保药品信息准确无误。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中国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及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调整的西药和中成药。涉及的药品包括新上市药品、适应症重大变化药品、基本药物目录药品、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药品、鼓励仿制药品目录药品及罕见病药品。 文件要点总结: 国家医疗保障局公告了通过2025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及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调整初步形式审查的药品名单。审查基于药品申报资料,通过审查的药品不等于最终纳入医保目录。公示时间为2025年8月12日至18日,期间接受社会监督和反馈。药品需保证市场供应,满足患者需求。公告强调,即使药品纳入医保目录,也需保证供应,以实际满足广大参保患者的用药需求。此公告涉及的药品包括新通用名药品、适应症或功能主治发生重大变化的药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品、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药品、鼓励仿制药品目录药品以及罕见病药品。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适用岗位及工作建议: - 医保部门(医保):必读。应根据文件要求,制定和调整病种分组方案,完善总额预算管理,确保医保基金可持续。
- 医疗机构(医):必读。需适应按病种付费机制,优化内部管理,合理控制成本,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 医保经办机构(医保经办):必读。负责基金预付、结算、清算等工作,确保基金使用规范。
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中国医保部门管理的住院医疗费用结算,涉及按病组(DRG)付费和按病种分值(DIP)付费两种形式,适用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适用于全国各级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 文件要点总结: 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医疗保障按病种付费管理暂行办法》,旨在建立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文件明确了医保部门的职责,包括制定政策文件、明确改革方案和技术标准,以及省级医保部门对支付方式改革的主体责任。提出了总额预算管理,要求医保部门合理编制年度基金支出预算,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按病种付费总额。病种分组由国家医保局制定,省级和统筹地区医保部门负责落地实施。核心要素如病种权重、费率和调整系数需动态调整,以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能。特例单议机制支持复杂重症患者和新药新技术的合理使用。结算清算要求医保经办机构严格审核、核查费用,确保基金规范使用。配套措施包括加强政策宣传、监测评估和智能审核监控,以及与医保标准化工作、医疗服务价格等的协同。文件鼓励探索长期住院、门诊等支付方式改革,形成多元复合医保支付新格局。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必读岗位及工作建议: - 研发(R&D):应关注人工智能在生物制造领域的应用案例,以促进研发创新和技术升级。
- 生产(Production):需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生物反应过程控制中的应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稳定性。
- 质量控制(QC):应掌握人工智能在质量检测和工艺优化中的作用,以确保产品质量。
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生物制品领域,涉及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发布机构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针对Biotech和大型药企。 文件要点总结: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的文件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生物制造领域的应用案例,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生物制造的深度融合,促进全产业链的提质升级。文件中明确了多个优秀和典型的应用案例,涵盖了生物反应过程的智能控制、细胞工厂的构建及优化、高性能蛋白质元件设计及构建等方面。这些案例展示了利用大数据分析、AI模型预测、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解决生产中的工艺过程黑箱化、数据滞后等问题,提升生产稳定性和原料利用效率。同时,文件鼓励企业自主研发AI模型和平台,实现从序列到功能的端到端预测,以及通过AI技术推动蛋白质从头设计和改造,提高酶的活性和稳定性。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优化了生物制造过程,还有助于降低研发成本和周期,实现生物制造替代化学合成方式生产特定化学品。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